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代表某一行业或者学术的最高成就,能轻松的获得这个奖项的人都是站在科研金字塔的人。
每年能获这个奖的人,也是千挑万选出来,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才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绩。
诺贝尔奖是瑞典杰出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命名的奖项,他一生发明专利就达到355项,在上世纪90年代,他发明了很多奖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炸药”。
他的主要成分是、硅藻土和稳定剂,而且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和安全,不会遇见热就立马爆炸,可以很方便地运输与保存。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是个富有商业头脑的人,在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金和财富,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
诺贝尔据悉曾被被小13岁的女友抛弃,女友和一位数学家私奔,或许是在爱情中受到打击,诺贝尔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是黄金单身汉。
无儿无女的诺贝尔想为国家做点贡献,用自己的财富去激励那些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所以他将自己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奖励基金。
用基金产生的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奖励在前一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而且规定从每年的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没有发出去的奖金也并入基金,所以奖励基金数逐年增加。
用于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
要知道癌症可是不治之症,而且这个病症的费用相当高昂,如果能有治疗癌症的药物,该有多好,那真的是造福百姓的一大福音,相信未来指日可待。
作为牛津大学讲授,罗杰·彭罗斯在数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次能轻松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是他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
当你获得诺贝尔奖,那么大概在11月份的时候,颁奖委员就会打电话给你订头等舱机票,然后等你下了飞机,就有瑞典大使馆的人来迎接你,给你宾至如归的感觉。
然后在斯德哥尔摩,你会呆上一周,出入都会有专门的车和司机接送,颁奖由瑞典国王亲自授予奖牌和证书。
颁奖晚宴上,瑞典皇室全体出席,宴会上,还可以与皇室一起共舞,奖金一般第二天就可以领取,而且这笔钱是不用交税的,简直是至高无上的待遇。
那么,杨振宁、莫言和屠呦呦,3个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现状如何?小编带你来一起了解。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根据家族族谱:“家,邦,克,振”排列,杨振宁为“振”字辈,出生的时候刚好父亲在怀宁教书,这就是杨振宁名字的由来。
杨振宁的祖上都是在朝廷当官,家境优渥,杨振宁的祖父杨家驹,曾经在清朝当过太湖县分管营兵的都司,但是杨振宁家族到了爷爷杨邦盛那一代慢慢的开始家道中落。
杨邦盛曾经在李鸿章部下做幕僚,常年漂泊在外,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后来染上鼠疫死亡。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12岁先后失去双亲,只能投身于叔父杨邦瑞一家,才免于流落街头。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早在1923年的时候就赴美留学,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师从名家迪克森,1928年因为数论研究成为中国数论研究博士第一人。
杨武之始终只有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华民族,祖国是我的母亲”。
杨武之的长子杨振宁从小天资聪慧,聪明伶俐,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年仅4岁就能认识3000多个汉字。
1927年,年仅5岁的杨振宁就可以背下《龙文鞭影》,而这篇文章已达到初中水平。
念书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杨振宁来说却异常轻松,7岁就进了小学3年级,对于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榜样。
作为数学家的杨武之经常言传身教,给杨振宁讲授一些知识。也提到过诺贝尔奖,在当时,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该殊荣,未免是一件遗憾。
但是杨振宁却和父亲表示,自己以后一定要拿诺贝尔奖,原本以为是童年无忌的一句话,没想到杨振宁真的兑现了。
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记者招待会,会上宣布“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予以推翻。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12月10日,2个年轻的物理学家,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获奖者按照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的既定先后顺序,坐在主席台,2个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1964年,42岁的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生梦寐以求的事情,,杨振宁除了获得诺贝尔奖之外,还获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3个奖项。
杨振宁被评选为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之一,和牛顿、爱因斯坦齐名。
他卖掉美国的豪宅,捐款给清华,还为清华和南开大学筹集了10亿元的科研经费。
杨振宁在国内建设了多个物理实验室,并且一直不停地做推广和宣传,吸引大家进行捐赠。
近日杨振宁出席活动,精神情况饱满,和相差54岁的妻子仍然十分恩爱,走到哪里都十指相扣,能看出他们感情很好。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父亲管贻范,曾担任大队会计,后来因为“文革”问题造成辍学,曾经在农村劳作长达10年,主要是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等工作。
长年的农村劳作,使得莫言的文学作品富有乡土气息,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批判性,带领大家探寻生命的线年,莫言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的《蛙》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个曾经连中学都没有读完的作家,如今却站在了学术界最高的颁奖舞台,一时间使得莫言的名字名声大振,一夜成名。
距离2012年已经8年了,2020年8月份,莫言发表了获得诺贝尔奖后的首部小说集——《晚熟的人》。书中讲述了莫言的一些亲身经历,获得诺贝尔奖后经历的一些人情世故。
为什么叫《晚熟的人》?莫言说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社会条件的限制,家庭的限制等等,导致一个人有很多才华被压抑了,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后面因为社会条件的变化,导致人的活动,相对变得更宽泛和自由,那么这类人就非常有可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施展出自己在艺术上的,在商业方面的,甚至在科技上面的各种才华。
对于每一个晚熟的人来说,成长都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毕竟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很多人还是贫穷家庭里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让你慢慢的变坚强,越来越无畏,虽然晚熟,但是也是大器晚成。
就像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样,“苹”是一种植物,具体来说就是平时说的“艾蒿”,而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
屠呦呦出生的时候,家里是比较困难的,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但是工作不稳定,只能靠出租祖辈的房子得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屠呦呦在班上成绩中游,性格比较文静内敛,但是喜欢专注于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她曾经说过,只要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4岁的时候,屠呦呦的哥哥曾经告诫她:“呦呦,学问是无止境的。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绝对不能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绝对不能因此灰心。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1969年39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临危受命,挑起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重担,和她的团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2年成功提取到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后命名为青蒿素,攻克了抗疟治疗的世界性难题。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试验了191次才获得成功,为了确认和保证青蒿素的安全使用。
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85岁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同时她也是诺贝尔医学奖年龄最高的女性科学家。
2020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拉开序幕,“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科学家手模墙”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向观众开放。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从2000年成立至今,已经有33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
此次“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科学家手模项目”成功采集和收集了袁隆平、孙家栋、屠呦呦、黄旭华等21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科学家手模,让参观的观众更加熟知这些科学家做出的丰功伟绩。
获得诺贝尔奖使得应酬,各种采访一下子变多,90岁的屠呦呦表明了自己是个爱清净的人,现在荣誉多了,责任也感觉更大,屠呦呦表明了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同时也寄望年轻人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下一篇:乘机莫忘安全这些常识须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