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中心

我与湿地的故事:崔百惠——与湿地一同成长的女性青年

来源:M6平台    发布时间:2024-08-04 02:28:25

  在长江与东海交汇处,有一块鲜为人知的净土——长江河口湿地。那里人迹罕至,是浮游动植物、鱼类“活化石”中华鲟和候鸟的天堂。

  近年来,这片湿地的生态环境慢慢的变好, 其中的崇明东滩保护区部分区域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这得益于社会各界力量的保护合作,也离不开慢慢的变多青年力量的加入。“85后”女生崔百惠,就是这里面一员。

  崔百惠是2年前加入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中心的新鲜血液,但她与长江口这片湿地,却有着长达10年的深厚缘分。因为一次用显微镜观察水里浮游生物的机会,打开了崔百惠对湿地的好奇心。“ 古人总说‘一菩提一世界’,原来在我们身边,一滴水也可以是一世界! ”她感叹道。

  研究生期间,她选择攻读水生生物学专业,从事九段沙水域附近的浮游植物群落研究。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保护中华鲟及其栖息环境。之后,她又加入了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环境教育中心从事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崔百惠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也诠释着湿地保护中女性青年的力量。

  当 崔 百惠研究生时,第一次登上被誉为上海“最后的处女地”的九段沙,她感觉自己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芦苇丛生、水巷交错、苇塘清风、飞鸟翱翔,全部符合想象中的湿地风景画。

  九段沙位于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是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的最年轻的沙洲。 自从2000年成立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来,这里从始至终维持着河口原生态自然湿地的状态。420.2平方公里的岛上只有一幢矮楼,两个巡护员轮流值班。数百条潮沟穿过滩地,为鱼儿开辟育肥的场所。大片滩地上生长着我国特有植物海三棱藨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候鸟来此栖息、觅食。

  九段沙慢慢的变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但是当时对其周围水域和水下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变化的研究还不多。于是,崔百惠决定研究九段沙附近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当天气风向允许,她便带上一大箱的器材出海采集水样。坐在颠簸的快艇上,她需要有条不紊地使用水质监测仪检测水体各项理化数据,打捞水样和收集浮游生物样本。

  支撑崔百惠日复一日出海采样的是回到实验室,打开检测仪那一刻未知的兴奋。除了分析常规的水体理化指标外,她最喜欢在显微镜下观察浮游植物的美。她说:“ 微观世界里的藻类像一个个爆炸的宇宙,有的似展开的万花筒,有的又如长条形的竹节虫。看着五彩斑斓的它们,时常让我忘却现实世界的烦恼。 ”在2012—2013年调研期间,她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47种,其中,九段沙附近水域主要优势种有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颗粒直链藻、尖针杆藻、梅尼小环藻。

  虽然观察浮游植物是有趣的,但崔百惠也不忘自己的研究目标:探寻藻类的生长规律与环境的变化,为长江口和其联通的黄浦江水域建立赤潮灾害预警机制。 虽然浮游植物是水域ECO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产生地球上大部分的氧气,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但是过量的藻类却会降低水体透明度,产生毒气,导致水下的鱼类和其他生物缺氧,危及城市用水和生态安全。 崔百惠认为,不仅要从源头上控制氮磷污染物的排放,还要进行长期生物监测,如完善浮游植物的监测技术和提高监测频率,积累数据,才能制定长期治理方案,形成预警机制。

  为了让自己的研究学以致用,研究生毕业后,崔百惠加入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物种保护科。 她的到来,解决了保护区水环境水生生物研究的空缺。 浮游生物是水质的指示器,而好的水质是中华鲟栖息的关键因素。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长在头的下部。独特的体型特征让它喜欢在水底活动,取食行动迟缓的小鱼小虾。而小鱼小虾主要吃水里的浮游生物,因此中华鲟多的地方,水生态系统一般也较为完善稳定。

  因为保护区一线人员较少,崔百惠还主动做起了中华鲟救护工作。2017年以后,野外再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踪迹,因此各类保护区是它们唯一生存繁殖的地方。长江口的中华鲟通常是上游放流的小中华鲟,偶有渔民误捕,便会交给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崔百惠学会了照顾中华鲟的饮食起居,给中华鲟做B超,与好几条中华鲟都成了“好朋友”。“我还记得‘中华鲟306’特别胖,滚滚的肚皮,每次我去喂食,它都抢得最快。但是我去年回到老单位,它已经不在原来的池子里了,没能见到它特别遗憾。”崔百惠失落地说道。

  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五年里,崔百惠成了一个多面手,从埋头做研究,到养殖驯化中华鲟、开展长江口中华鲟及其他水生生物监测、参与中华鲟繁育工作,再到申报科研项目、参与编写科考集等。 她或是泡在实验室,或是端坐电脑前,或是行走滩涂上,或是乘船漂江上。

  从守护九段沙湿地转而守护东滩湿地,崔百惠一直以自己从事的湿地保护事业为骄傲,女性,从事自然保护事业从来不是一件易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不足30%。在国际保护领域,女性代表人数也不足。例如在由1万名专家组成的全球网络- 国际自然物种保护联盟生存委员会(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中,女性仅占30%。在更多工作强度大的野外保护地,女性则更加稀缺。

  崔百惠本来是晕车体质,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十多次浪里颠簸,胃里翻江倒海。为了能顺顺利利地进行船上采样工作,她经常一整天三餐不进,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发,直到天黑了才能回到宿舍吃上一口饭。愣是凭着毅力克服了眩晕的症状。但湿地、大江大海上的潮气,却让崔百惠落下了一些病根。 毕业后的工作中,崔百惠热情参加一线物种保护和执法宣传。在喂养中华鲟时,被尾巴扫过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家常便饭。

  崔百惠没有被这些挑战劝退,而是在一次中华鲟的接待中,发现了女性在自然教育行业中的优势。那是一个夏天,崔百惠临时承担了接待小学生访客的任务。小孩们看到玻璃缸中巨大的中华鲟时,露出天真烂漫的笑容,争先恐后地挤到崔百惠身边问道:“老师,这是什么呀?长这么大。”“老师,这个我吃过。”“老师,它们会吃人吗?”崔百惠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看到他们脸上“原来如此”的表情,心里突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

  这次经历让崔百惠意识到,女性在自然保护中,能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和耐心,多承担一些知识输出和沟通的工作。尤其是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教育上,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天然对女性有更多信任感。

  就像野生救援( WildAid )尼日尔三角洲森林项目总监 Rachel Ikemeh 所言:“ 女性天生具有善于培育的特质,而自然保护作为一种职业,正是对自然,即物种和栖息地的培育。如果女性有机会在更大的空间里做自己,表达自己,我们将会看到自然保护领域有更多女性从事着他们生来就有天赋的事…. ”

  于是,当2020年中华鲟保护根据上级要求转由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管理时,崔百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境教育中心这个部门,从头开始,从事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崇明东滩及其附近水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是迁徙水鸟补充能量的重要驿站和恶劣气候下的良好庇护所,同时也是部分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是国际重要湿地。 据调查统计,每年在保护区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近百万只次。

  两年里崔百惠学习怎么样编写自然教育课程、如何成为一名带教自然活动的老师、如何编写自然教育规划、如何策划一场自然教育活动、如何解说地有趣而引人入胜……她带队和参与的主题日活动、社区宣传活动、学生自然教育活动及志愿者活动达69场,也在去年拿到崇明区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

  慢慢地,她也摸索出了一套针对不一样人群的湿地自然教育心得。 她说: “小学的孩子,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 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展示湿地里的物种,告诉他们不同的物种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当孩子到了初中,能够尝试让他们自主发现湿地里的一个问题,比如制作一份互花米草在崇明区的分布图,锻炼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为高中的学习做准备。 ”

  针对成年人,让他们了解自然教育对于社会及自身 的 意义则更重要。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与自然保护结合是当下自然教育活动的方式之一。但是如何让参加的员工放下手机,真正投入到志愿活动中是要一直探索的课题。

  崔百惠组织开展了保护区“清洁湿地”自然教育项目,除了让企业员工深度参与自然保护管理实际工作之外,还会用大量时间对参与者进行行动前科普,告诉他们为何需要在东滩湿地捡垃圾,湿地里的垃圾是哪里来的,湿地里垃圾的构成、危害等是什么,湿地垃圾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通过揭示这些隐秘的关系,志愿者更加坚定了参与湿地保护的意愿。

  以清洁湿地项目为载体,崔百惠和同事组织埃顿、迪士尼、陈家镇党建服务中心、庄臣、雀巢、沃尔沃等单位开展了多期清洁湿地企业CSR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开展了清洁湿地主题的课程研究,完成了两本清洁湿地课程教材 《湿地卫士》《塑料垃圾的前世今生》 的撰写。

  除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外,保护区环境教育中心努力搭建自然教育体系,研发湿地教育课程。 保护区联合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组织并且开展鸟类科普基地自然教育规划工作坊,一同推动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自然教育体系的搭建与现场运行方案。

  同时,东滩湿地环境与自然教育的提升也为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积极助力。 2022年6月,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正式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崔百惠参与 推动 申遗宣传片、宣传画册的制作和出版工作。未来,她将在更大的平台上,探索社会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

  崔百惠在与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进行规划项目讨论

  从学校实验室到物种保护一线,再到社会自然教育一线, 崔百惠的身份一直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对长江口这块原生态湿地的热爱和对湿地保护事业的坚持。 作为一位与湿地一同成长的女性青年,崔百惠的故事也激励着无数自然保护中的新兴力量。

  女性和青年,不是被束缚的某个固定角色,也不应该因为追求一条“非传统”的职业道路就被看作不合常规。 成长,就是要一直挑战自己。 当我们用动态的视角审视湿地,便会发现其中不仅蕴含着生物多样性与生机,还蕴含着更多女性和青年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总领馆发布紧急提醒;郑钦文闯进决赛创历史;万科回应楼盘买一送一|早餐

  【教育聚焦】县城高中里,没有“尖子生”?华坪女高战绩刷屏,请让张桂梅走下神坛?

  研究生还没入学就被师兄劝退?网友:你师兄是实在人,跑吧!我教你一招“无损”换法!

  华为Nova Flip再次被确认:麒麟8000+12GB内存,发布已进入倒计时

  未发布的Google Pixel 9 Pro 折叠机型在台湾星巴克曝光

上一篇:【48812】硅藻泥的优缺陷

下一篇:【浙商早读】202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