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中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不良膳食正在危害全球儿童的健康

来源:M6平台    发布时间:2024-10-06 10:45:2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今天发布的有关儿童、食物与营养的最新报告中警告,全球众多儿童的健康正因为不良膳食以及无法保障其营养权利的食物体系而受到威胁,其数量之多令人担忧。

  《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儿童、食物与营养》报告说明,至少三分之一的(超过2亿名)五岁以下儿童或营养不足,或超重。近三分之二的六个月至两岁婴幼儿的饮食无法保障其身体和大脑的迅速发育。这些儿童可能面临大脑发育不良、学习能力差、免疫力低下、易受感染甚至死亡等各类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我们在技术、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若儿童吃不到健康的食物,他们的生活品质就难以得到保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Henrietta Fore)说,“数百万儿童依靠不健康的饮食生存着,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更好的选择。我们对营养不良问题的理解和应对都需要改变:仅仅让儿童吃饱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吃到健康的食物。这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该报告对21世纪儿童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进行了迄今最全面的评估。报告描述了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问题,即五岁以下儿童面临的营养不足、因缺乏必需营养素而引起的隐性饥饿以及超重的问题。报告说明,目前在全球:

  ·3.4亿儿童(即每两名儿童中就有一人)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维生素 A 和铁;

  报告警告称,不良的饮食和喂养开始于儿童生命早期。尽管母乳喂养可以拯救生命,但只有42%的六个月以下儿童能获得纯母乳喂养,而使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儿童数量正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在中国,婴儿出生后头六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仍然很低,仅为20.8%。2008至2013年间,在巴西、中国和土耳其等上中等收入国家,乳基配方奶粉的销售量增长了72%,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不当营销的影响,以及用于保护、推广和支持母乳喂养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欠缺。

  伴随着儿童不断成长,他们能接触到的不健康食品也慢慢变得多。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包括不当营销和广告的影响,城市中甚至偏远地区过度加工食品的泛滥,以及快餐和高含糖饮料的供应不断增加。

  例如,报告数据显示,在中低收入国家,42% 的学龄青少年每天至少要消费一次含糖的碳酸软饮料,46%的学龄青少年每周至少要吃一次快餐。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则分别为62% 和49%。

  由此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2000至2016年间,5至19岁儿童与年轻人超重比例从十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分别是1975年同样的年龄段女童和男童肥胖比例的10倍和12倍。在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十几年中明显地增加。2002年至2012年,六岁以下儿童的这一比例从9.2%上升到11.5%,7-17岁儿童的这一比例从6.6%上升到15.8%。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营养不良危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捐助者、父母、家庭和商业界发出紧急呼吁,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1.通过改善营养教育和利用有效的法律和法规(例如征收糖税)来减少对于不健康食品的需求等举措,来帮助家庭、儿童和年轻人提高其对营养丰富食物的需求。

  2.通过激励健康、便利且可负担食物的供给,来推动食品提供商为儿童利益采取正确行动。

  3.通过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采用准确且易于理解的包装标签以及对不健康食品的营销进行更严格的监管,来为儿童和青少年营造健康的食物环境。

  4.动员医疗卫生、水和环境卫生、教育和社会保护等支持系统,推动改善营养状况取得更大成果,惠及每一位儿童。

  “在争取健康膳食的‘战斗’中,我们正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福尔说,“要想赢得这场‘战斗’,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全社会都应当重视起儿童营养问题,一起努力,从根源上解决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健康膳食的问题。”

  中国已经在改善儿童健康与营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跟着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儿童低体重与消瘦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生长迟缓率也由1990年的33%下降至2013年的8.1%。中国五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由2002年的18.8%下降至2013年的10.9%。

  然而,在解决营养不足、隐性饥饿和肥胖问题方面,仍有许多工作亟待开展。比如,2015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500万2-19岁的肥胖儿童青少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在与中国政府合作,预防和控制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生长迟缓、消瘦和超重问题),并致力于建设健康的食物体系,让儿童在不断变迁的世界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对宝宝的健康呵护对妈妈的多重好处!快来了解母乳喂养的这些长处→

下一篇:硅藻泥协会炮轰行业乱象 净化空气需立法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