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羽绒市场继续在高位加速上行,白鸭绒价格的表现尤为强势。尽管多数企业认为当前的原料价格偏高,但由于前期的备货不足,促使中下游的追单采购意愿都保持活跃。从供给端来看,白羽肉鸭的出栏量仍处低位,羽绒原料供应趋紧。
随着白鸭绒在高位运行,甚至会出现有价无市的状况,迫使下游厂商与品牌买家将采购的重心迅速转向,而目前显得更具性价比的鹅绒便遭到集中采购。特别在资金实力丰沛雄厚的大厂主导下,市场成交情绪明显升温,原料端价格形成明显的被动拉升。
10月30日,吉隆坡传来的消息打破了中美贸易关系的紧绷态势——美方不仅将24%对等关税继续暂停一年,还取消了覆盖多个领域的10%“芬太尼关税”。预计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能缓解经营压力,更能借助窗口期完成产能优化。
最近几天,接踵而至的冷空气,让全国多地的保暖类商品销售变得火爆起来。轻纺产业同样火热,像慈溪某家纺织企业,过去八成订单依赖美国市场,如今正积极向羽绒被内销市场转型,正好大幅带动了产品销量。
羽绒服的生产一般都在春、夏、秋三季,往年这时候羽绒服早已完成定制交付,而2025年在进入10月后,返单还在持续增加。在广东湛江吴川一家羽绒制品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也正忙碌地赶制订单。
企业负责人殷海强介绍,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和冷空气的来袭,羽绒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销售价格也有一定提升,目前订单有所增加。
据了解,2025年以来,羽绒原料的供给一直吃紧,最近新的一轮需求爆发后,又出现了一波上涨行情,其中应用最广泛的鸭绒涨幅尤为突出。羽绒金网负责人吴宇介绍,以平常用量最多的90白鸭绒为例,现在的价格大概是54万元一吨,但上个月还是40多万元一吨。”
保暖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形不仅出现在广东。安徽六安是皖西白鹅的原产地,也是国内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在一家鹅绒精加工公司,负责的人介绍,由于近期寒潮来临,约有三四层楼高的分毛设备正在满负荷运转。
企业负责人刘哲介绍,现在的订单进入了“爆单”状态,每天都在满负荷的生产。一天能有5吨到6吨的生产量。最近两个月,占比占全年的30%,2025年特别在此阶段订单量大于2024年。
据了解,近期除羽绒之外,棉花价格也有所上涨。截至10月24日,中国标准级3128B级棉花价格报14497元/吨,较上月底上涨303元/吨。涤纶、羊毛等保暖纺织原料价格涨幅也达到15%—20%,给以保暖面料生产为主的公司能够带来不小压力。
寒潮更是搅动了长期资金市场。本周,A 股市场的小家电板块率先上涨,部分龙头股表现突出,交易活跃度急剧上升。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本轮“天气红利”带来的市场热度或难持续,需警惕回调风险。
原料端高位运行,意味着羽绒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持续攀升。来自江苏常熟的羽绒服代工厂从业的人说,去年被原料涨价“伤到了”,今年行业内不少工厂在年中就察觉到,原料可能上涨。
“我们厂提前半年就开始囤绒了,现在价格确实比那时候高了不少,提前锁货的就有成本优势。”他说。
他进一步解释称,能在年中前就下单囤原料的,往往是有现金流、订单稳定的大厂。“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要有底气。囤货动辄几百万现金压进去,一旦行情反转,原料积压就是亏损。中小厂可不敢随便赌。”
在他看来,今年的羽绒服竞争比往年更激烈。“大厂有成本优势,小厂拿高价原料,利润更薄,还得跟着卷。原料一直涨,这几年做羽绒服真是越做越难。”
这种结构性的分化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部分品牌通过提前锁货、加速出货维持利润,而更多中小企业则被迫陷入高成本、低售价的循环。
10月,国内肉鸭产业链迎来阶段性调整,而羽绒市场的意外爆发成为关键变量,推动行业从普遍亏损转向“亏损收窄、部分微利”。
该月中上旬,种禽端受主产区养殖补贴低、养户盈利不佳,叠加农忙与连续降雨影响,养户补栏积极性差。虽有小白条计划支撑与苗量不足,但鸭苗挺价难度大,出现阶段性下滑。
中旬起,苗价逐步探涨,主因有三:一是鸭毛开启连涨模式,有效填补屠宰场产品亏损,行业看好四季度鸭毛涨势;二是主产区回温后,局部养殖补贴增加;三是计划需求紧张,但苗量供应未大幅增长。
养殖端则依托“金九银十”保持平稳,但盈利面逐步扩大有限;屠宰端虽仍在盈亏线下,但亏损面显著收窄。此外,由于10月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差,预计11月回收屠宰量环比下降3.42%、同比下降9.05%。
鸭毛、羽绒的涨价不仅填补了屠宰企业的亏损,还推升了四季度的行业预期。目前,10月份的山东鸭毛结算价已大幅度的提高为1.54元/公斤毛鸭,预计将支撑羽绒价格在高位维持一段时间。
短期来看,羽绒市场的提振作用仍在,但肉鸭产业链的长期盈利仍需依赖终端的消费复苏、产能供需平衡及成本控制,后续需持续关注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及天气对养殖端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北方地区降温明显,因此保暖御寒成为刚需。在这波需求的推动下,平湖羽绒服也开启了一年中最火热的采购季。
走进平湖·中国服装城,2300多家商铺全部开门迎客,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批发商、零售商穿梭其间,一家家挑款、比价,寻找着自己钟意的款式。商户们一边接待,一边备货,早早开启了忙碌模式。
某家商铺内,店员们忙到停不下来。除了试穿的模特帮忙挑款、下单,作为老板的李侠也亲自下场,给客户推介今年的新款。不到半小时,他们就收获了好几个订单。
李侠说,今年是这五年来生意最好的一年,她的八个工厂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预计今年可以赚2000万。回想去年的冬天,来得晚、冷得慢,再加上羽绒价格暴涨,市场遭遇寒冬,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羽绒服销售火了,物流、快递也跟着起势。最近,平湖·中国服装城的物流配送区,每天都在上演“打包大战”。
平湖·中国服装城物流经理杨中表示,目前 日均的(大宗)货量大概在4000包左右,总件数大概是30万件,而快递日均的货量大概是5万件左右。预计市场的高峰期将出现在“双11”前后,一天出去的货量大概百来万件。
今年羽绒市场的爆发强度远超往年。虽有气候因素的影响,使羽绒制品的需求急速增长,但从产业端看,去年普遍受原料高价与库存积压困扰,让不少企业今年通过线上促销与新款布局实现订单逆势上扬。然而产能过热与成本压力叠加留下了隐患。
鸭绒价格飙升至近十二年高位,却揭示出行业下游的紧张与分化。整体看,新一轮成本主导型的竞争周期正在形成,“提前布局、资金雄厚”的头部企业正强化其市场优势,而中小厂商若无法构建供应链协同与风险对冲机制,未来或将被进一步边缘化。
羽绒市场的火爆不仅影响制造端,也反向提振了上游肉鸭产业链。这说明羽绒产业正成为肉禽养殖经济中的“利润支点”,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冲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冲击,但这种转变若脱离产业基本面,将破坏上下游利润平衡,削弱产业的可持续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多乐斗牛游戏